Mama Zebra Chen

Mama Zebra Chen 嗨,我是Winnie,我是一位護理師也是一位二寶媽。邀請你跟我一起減脂瘦身,打造健康富足的生活吧!
Hi, I'm Winnie. Message me to learn more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by taking a simple action!

09/21/2025

塑膠微粒傷肝不是命中注定 - 最新研究揭露保護的方法

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塑膠,從外帶咖啡杯、寶特瓶到各種食品包裝,塑膠早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科學界的證據越來越多,確定這些看不見的小塑膠微粒真的會在體內累積,對健康帶來長期影響,其中肝臟更是首當其衝。那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才能減少這些塑膠微粒對身體的威脅呢?好消息是,最新的國際研究已經提出了幾個有科學根據的防護方法,讓我們有機會主動守護自己。

當塑膠便利變成肝臟負擔

塑膠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卻也悄悄以微粒的形式回到我們體內。這些小顆粒會透過飲水、空氣和食物鏈進入人體,研究甚至在人體肝臟組織中找到4到30微米的塑膠微粒,而且在肝硬化病人的肝臟裡數量更多。它們會引發氧化壓力、產生過多活性氧、刺激發炎反應,還會干擾脂肪的代謝。長期下來,可能演變成代謝型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增加肝癌的風險。

抗氧化是第一道防線

令人振奮的是,動物實驗已經發現幾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幫忙減輕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像是番茄紅素(Lycopene)和藻類萃取物,在魚類的研究中能有效降低肝臟的氧化壓力,改善肝細胞的組織病變,讓受損的細胞有更好的修復環境。

研究也發現,褪黑激素不只是幫助睡眠,還能降低塑膠微粒引起的肝細胞氧化壓力和線粒體損傷,對急性暴露特別有保護效果。而乳薊素(Silymarin)在哺乳動物的實驗中表現更是亮眼,能降低血液中的肝指數(AST、ALT)、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還能減少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的生成,顯示它同時具備抗氧化和降血脂的雙重功效。

腸道是第二道防線

肝臟和腸道有一條密不可分的「腸肝軸」。研究指出,益生菌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以及其他乳酸菌,可以加強腸道屏障、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減少塑膠微粒滲透腸道和引發發炎,間接保護肝臟。雖然益生菌的效果需要時間累積,但在長期暴露的情況下,持續補充可能是穩定防禦的重要策略。

治療策略各有優缺點

不同的干預方法適合的情況也不一樣。番茄紅素和褪黑激素對急性氧化壓力有比較快的保護效果,但還需要更多人體臨床驗證。乳薊素兼具抗氧化與降血脂的功能,適合急性和慢性暴露下的綜合防護,但對調節發炎路徑的效果稍弱。益生菌則是長期預防的好幫手,但必須持續補充才看得到成效。研究者提醒,任何單一策略都不應取代「減少塑膠接觸」這個根本措施。

生活中的實踐

給大家兩個簡單又實用的提醒:
第一,多吃天然抗氧化食物,像番茄、莓果、葡萄、深綠色蔬菜,這些在市場或超市都很容易買到,能幫身體提升防護力。

第二,維持腸道健康,補充益生菌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與益生元的食物,不只保護腸胃,還能幫忙減少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
這些都是今天就能開始的小習慣,長期累積下來力量很大。

參考資料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25). Emerging threat of environmental microplastic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epatic metabolic dysregul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damage.
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ijmm.2025.5584

08/26/2025
毒素不會消失,但你可以決定身體要強壯到什麼程度。健康的主動權,其實在你自己手上。每天一杯心血管保養飲品,排除毒素,調節免疫力,營養補充,簡單有效!
08/23/2025

毒素不會消失,
但你可以決定身體要強壯到什麼程度。
健康的主動權,其實在你自己手上。
每天一杯心血管保養飲品,
排除毒素,調節免疫力,營養補充,簡單有效!

甲醛不只在新家具 – 其實我們每天都吸入及吃到

大家一聽到「甲醛」,腦袋裡第一個想到的,多半是新房子、新家具那種刺鼻的味道。很多人都以為只要不裝潢、不住新家,就不用擔心甲醛。但其實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甲醛比您想的還要更「跟得很緊」,不只在空氣裡,在食物裡,甚至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會製造。

甲醛真的到處都有

防腐劑、空氣污染不用說,香菸、電子菸、汽機車廢氣,都是甲醛的來源。食物方面,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果汁裡的果膠,甚至魚蝦蟹裡的三甲基胺氧化物 (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都可能變成甲醛。

更特別的是,我們自己身體每天也會生甲醛。比方說葉酸代謝、RNA 去甲基化的酵素 (像 ALKBH5、LSD1),甚至免疫細胞釋放的酵素,都會讓甲醛在體內跑出來。換句話說,不抽菸、不喝汽水,還是躲不掉甲醛。

為什麼甲醛危險

甲醛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很會黏」。它會跑去跟 DNA、RNA、蛋白質黏在一起,造成細胞修不好、複製出錯。研究還發現,甲醛會卡住 S-腺苷甲硫氨酸 (SAM) 的生成,讓基因表觀調控亂掉。

再加上甲醛會把我們身體裡的谷胱甘肽 (Glutathione, GSH) 吃掉,結果抗氧化系統大失衡,自由基一大堆,細胞加速老化、突變變多,癌症、失智、骨髓疾病或血癌的風險就跟著上升。

身體也有解毒能力

人體不是沒招數。我們有兩套系統來處理甲醛:
一條在細胞質,靠谷胱甘肽加上 ADH5 跟 ESD 把甲醛變成蟻酸,送回一碳代謝再利用;另一條在粒線體,靠 ALDH2 分解。

只是如果基因剛好壞掉,麻煩就大條。如果 ADH5 和 ALDH2 這兩個負責分解甲醛的基因功能都出問題,就可能出現一種叫做 AMeD 綜合症的罕見疾病。從小骨髓就病變,容易演變成白血病,還會有發育遲緩、智能障礙。這也提醒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就是身體的防線厚不厚的差別。

甲醛會增加癌症、失智的風險

甲醛不只傷 DNA,還會造成 DNA-蛋白交聯 (DNA-protein crosslink, DPC)、RNA-蛋白交聯 (RNA-protein crosslink, RPC)、雙股斷裂。這些東西如果修不好,突變就一直累積,癌症風險自然變高。

更誇張的是,有些癌細胞還會「借力使力」,把甲醛當成燃料,用來加速製造核苷酸,讓自己分裂得更快。對腦袋來說,甲醛太多會去干擾神經受體,導致記憶力變差,甚至失智。換句話說,甲醛是「看不見的黑手」,既可能讓細胞變癌,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偷走記憶。

給大家的生活建議

根據這些研究,我想給大家一些實際的提醒:

第一,能少接觸就少接觸。抽菸、二手菸、電子菸,能避免就避免,吃魚蝦要挑來源清楚的,人工甜味劑也別太常吃。

第二,靠飲食補防禦。大蒜、洋蔥、花椰菜、羽衣甘藍,還有高維生素 C、E 的水果,這些都能幫忙補谷胱甘肽,讓身體有力氣去解毒。

第三,補葉酸。綠色蔬菜、全穀類都很重要,因為葉酸循環跟甲醛代謝緊緊相關。

第四,如果家族有人有血液疾病或癌症,最好做個基因檢測,早點知道自己有沒有 ADH5、ALDH2 或 Fanconi 貧血相關基因的問題,提早預防。

ALDH2 就是大家常說的「酒精不耐症基因」,而台灣人裡有不少人帶有這個基因變異

ALDH2主要在肝臟與粒線體中工作,負責把喝酒後產生的乙醛分解成無害的醋酸。如果 ALDH2 有基因變異,酵素活性會大幅下降,乙醛就容易在體內累積。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心跳快、頭暈甚至噁心,這種狀況俗稱「酒精不耐症」或「亞洲紅臉症」。台灣、日本、東亞族群這個基因變異比例特別高,大約三到四成的人有不同程度的 ALDH2 功能不足。

重要的是,最新的研究也指出 ALDH2 不只影響喝酒的代謝,它還負責幫忙分解其他小分子毒素,包括甲醛、脂質過氧化產物等。所以 ALDH2 變異的人,不只喝酒會不舒服,長期下來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或代謝壓力的風險

我們可以比毒素快一步

甲醛就像空氣中的暗流,不管呼吸、吃東西,甚至細胞代謝,它都在。我們無法假裝它不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己身體的解毒力。

「毒素不會消失,但您可以決定身體要強壯到什麼程度。」這就是科學研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 健康的主動權,其實在我們自己手上。

參考文獻:
Emerg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formaldehyde toxicity and response. Molecular Cell. 2025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5)00360-0

Address

Los Angeles, CA
9070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ama Zebra Che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Mama Zebra Che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