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7/2025
鐘穎老師這篇寫的超棒!分享給考慮唸諮商的朋友。
轉發過來,以後有朋友問這個問題,直接貼這篇就好了,真的不能同意更多!
這封信是一位想念諮商所的朋友寫來的。
她說自己工作多年一直沒有忘記想念諮商所的願望,但自己不擅長念書,先前推甄過一次沒有上,信心受了一點打擊。自己目前的工作其實不算太差,因此想請教我的意見。
信的細節不必提了,其實這類問題我每年都會被問個幾次,頻率不能算太高。但我在這個領域久了,確實瞭解到有許多人對心理師這行業有期待。
每位申請者或考生其實都知道這個行業不能算金飯碗,不過大家都會強調自己對生活的標準不高,對於幫助別人和自我探索的興趣很深厚,因此一直有個想念書學習的願望。
但我們應該把「想念書學習」跟「想拿來當工作」這兩件事情分開。
事實上,如果你現在的生活令你滿意,你不用去想著花三年時間念研究所,再用一年考證照。
人最重要的是生活。要是現在的工作已經能提供你滿意的生活,你沒必要轉換跑道。
最終你想要的,其實只是想讓自己這個人變得更好。而這不需要用學位或證書來得到滿足。
你若分得清,就不須再擔心自己是否很會念書,因為在這個時代,多的是學習的資源與機會。沒有拿證書/學位的念頭,沒有用證書/學位謀生的需要,你反而更能海闊天空。
許多人都說想要治癒他人,但我們最需要做的是治癒自己。
我當心理師這麼多年,最大的進步就是,我不再有治癒他人的願望。因為我知道「治癒」經常是我個人議題的投射。
一個人能否被治癒,首先要看他的動機。其次,心理師所設想的治癒,或許跟個案所想的治癒是兩回事。
一個老師對憂鬱症學生所認為的治癒可能是期待他能每天正常出席上課,但學生本人認為的治癒可能是他待在家時偶爾能上班級群組回個訊息。
你的治癒可能是希望對方能回頭改變自己,他的治癒可能是希望自己能更有效能去改變別人。
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此生有不同的課題。
我深刻意識到自己沒那麼偉大,諮商也沒那麼神聖,多數時候,都不存在一個可以治癒/分析人的人,以及一個等著被治癒/分析的對象。
治癒也絕非一件一相情願的事。人惟有自救,才可能被治癒,這是肯定的。
「沒有心的分析師或許會很聰明,但我還不曾見過這類人治好任何人。」
-馮 ‧ 法蘭茲
分析師法蘭茲所說的「心」,指的是敏感和慈悲。很遺憾,這兩種特質跟很會念書不總是能聚在一塊兒。
如果非得在腦和心之間選一個,我認為後者治癒一個人的可能性更大。我見過太多把諮商做死的人了。
分析跟術語是他們的專業,但治癒不是。做資料寫公文是他們的專業,但治癒不是。
大腦所需要的知識多少是可以用時間補齊的,但心所需要的慈愛卻沒辦法。越活越封閉的人多的是。
出了社會多年後,心裡還想著念諮商所,當心理師的人多半是有「心」的人。這點我看得很清楚。
雖然書本會隨著年紀越來越讀不下去,但心的清明卻不會,只要帶著覺察,它就會隨年紀增加。
當個有覺察的人,比當個心理師或治療師有意義多了。後者當然也有意義,但那是職業上的意義,並不是你這個「人」的意義。
即便不當心理師,你這個人還是可以充滿療癒性,透過覺察與學習,你在療癒了自己的同時,也會療癒你的家人與親友。
你不再需要外在的標籤,它會因為你的成長而脫落。
你會發現,成為心理師固然令人尊敬,但成為一個溫暖、覺察的人更可貴。人生最大的治癒,來自於內心的成長,而不是外在的頭銜。
今年即將結束,每年年尾我都會在線上直播講燈猴,一則關於陰影的過年故事。
第四年了,明天早上十點,讓我們一起在線上再聽一次燈猴,一起反省今年的自己,展望來年的生活~
祝福你,我的朋友,願星辰為你指路,陽光與你同行~🙏
#理解黑暗心存光明
#老妖的輔導信箱
🎈愛智者(鐘穎),心理學作家、譯者,人稱「黑山老妖」,有榮格心理學作品多本。認真引介榮格,努力讀書,用心業配。座右銘是「理解黑暗,心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