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2025
🌿 中醫治療糖尿病 🌿
糖尿病,這個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如果沒有好好控制,不但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引發許多併發症。傳統中醫,以獨特的治療理念,提供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中醫如何治療糖尿病,並簡單介紹一些治療的原理、機轉及常用方劑。
🧬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原理
在中醫理論中,糖尿病稱為「消渴」,主要病機與陰虛、氣虛、濕熱等相關。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生,雖然是胰臟問題,但跟肺、脾、腎三臟之間常相關,又以腎最為關鍵,屬於津液代謝障礙,若氣血運行受阻,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失去氣血的濡養,便會進而影響血糖代謝,並引發各種併發症。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機轉是從調理脾胃、滋補腎陰、化痰降濕等方面入手,透過體質調整,促進血糖代謝,改善胰島素的分泌與敏感性 [1]。
🧪 中醫的治療方藥
許多中藥如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Dan-Shen)、大黃 (Radix et Rhizoma Rhei; Da-Huang)、天花粉 (Radix Trichosanthis; Tian-Hua-Fen) 等等,透過抗發炎反應的機轉而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乾據統計,最常使用的中藥單方為丹參和天花粉,最常使用的中藥複方為六味地黃丸和玉泉丸 [2]。
1. 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
這是一個經典的滋補腎陰、滋陰潤燥的方劑,適合陰虛體質的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脾腎虛弱引起的糖尿病症狀。
2. 知柏地黃丸:
組成: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 茯苓、丹皮。
這個方劑是六味地黃丸再加上兩味中藥方組成,能滋陰降火,改善口渴、尿多等症狀,適合陰虛火旺型的糖尿病患者。
3. 消渴方:
組成:天花粉、黃連、生地黃、牛乳、藕汁。
這個方劑能清熱解毒、補腎養陰,適合濕熱內蘊型的糖尿病患者。
🧘♂️ 針灸治療糖尿病
針灸的作用在於調整體內氣血,改善臟腑功能,特別是脾胃和腎臟功能,幫助恢復正常胰島素分泌的功能。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有胰島素阻抗問題,中醫的針灸主張氣血調節,可以改善糖尿病人的胰島素阻抗,研究發現以針灸治療糖尿病有四大機轉 [3],
第一是修復肺、脾、 腎等臟腑機能,增加胰島素分泌,達到降血糖目的;
第二是透過上調瘦素水平(up-regulating leptin level)來減輕體重,抑制胰島素阻抗和食慾,以減少食物攝入量,這可能是透過下調下丘腦神經肽 Y 的表達 (down-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neuropeptide Y in the hypothalamus),延緩胃排空速度,增加小腸蠕動,提高血漿胰高血糖素樣胜肽-1(GLP-1)、胜肽YY(peptide YY) 等的含量;
第三是針灸能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達到陰陽調和與平衡,可能透過增加無氧糖代謝,調節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活動,降低血糖;
第四是可能透過活化AMP活化蛋白激酶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和sirtuin 1 /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激活受體γ輔激活因子1α訊號(sirtuin 1/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 α signaling),上調膽鹼能神經活性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改善胰臟功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
中醫講究經穴按摩,研究發現針灸對糖尿病具有預防與治療效果,足部的足三里、三陰交,手部的合谷、曲池、腹部的氣海、關元穴,針灸以上穴位都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達到降血糖作用,也可用熱敷、按摩方式刺激,每一個穴位按摩持續按三至五分鐘或是三十下 [4]。
常見的針灸穴位包括:
足三里: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三陰交:調節內分泌,對糖尿病有輔助療效。
氣海穴:補氣養血,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 中醫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傳統中醫治療糖尿病併發症,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DR)為例,提供了全方面的治療策略,包括抗氧化、抗發炎作用、抗新生血管形成、神經保護、調節葡萄糖代謝和抑制細胞凋亡等[5]。
中藥與針灸還能改善及緩解糖尿病併發症。例如疲倦可用玉竹、 黨參;失眠可用夜交藤、茯神、酸棗仁; 便祕、排便不順可用大黃、木香、枳殼;肢體末端麻木刺痛抽筋可用杜仲、伸筋草、威靈仙;口乾口苦可用天花粉、葛根;眼睛痠澀模糊可用決明子、枸杞;手腳麻木可用針灸足三里、三陰交穴位來緩解,經由中西醫合療,可幫助提升生活品質[6,7]。
🍲 食療輔助糖尿病的調理
中醫食療強調食物的性味與藥效,選擇適合的食物來調理身體,對糖尿病的治療具有輔助作用。以下是幾款推薦的食療食材:
1. 苦瓜:
苦瓜具有清熱解毒、輔助降血糖的作用,對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
2. 枸杞:
枸杞有滋陰養肝的作用,可以補腎陰、改善視力,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食材之一。
3. 山藥:
山藥能健脾補肺、養胃生津,是幫助穩定血糖的好食材。
4. 黃耆:
黃耆有補氣固表、升陽固腎的作用,對於糖尿病引起的體虛和免疫力下降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 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調理
中醫治療糖尿病不僅僅是對症處理,更強調從整體調理入手,改善體內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維持長期穩定的血糖控制。如果你也有糖尿病的困擾,不妨考慮中醫的綜合療法,通過藥物、針灸、食療等方式來輔助西醫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 貼心提醒,以上介紹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相關資訊,並不鼓勵民眾自行購買任何中藥方劑服用,也不建議斷然停用原本使用的西藥或胰島素唷~畢竟糖尿病的控制方式,不論是西藥、中藥、中西藥合併使用,都還是要搭配飲食與運動的調整,才能好好控制血糖,同時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唷~
參考資料
1、 Lee AL, Chen BC, Mou CH, Sun MF, Yen HR.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Taiwanese-Registry, Cohort Study Medicine. 2016; 95(3):e2536.
2、Hsu PC, Tsai YT, Lai JN, Wu CT, Lin SK, Huang C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care into diabetes care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developing kidney failure among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J Ethnopharmacol. 2014 Oct 28;156:358-64.
3、Chen C, Wang HC, Zhai X, Huang F, Wu D, Rong PJ.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for Diabetes Mellitus]. Zhen Ci Yan Jiu. 2018 Sep 25;43(9):601-5. Chinese.
4、Liu FS, Li Y, Guo XS, Liu RC, Zhang HY, Li Z. Advan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diabetic foot. World J Diabetes. 2022 Oct 15;13(10):851-860.
5、Li Z, Hu F, Xiong L, Zhou X, D**g C, Zheng Y.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Evidences from molecular and clinical studies. J Ethnopharmacol. 2024 Dec 5;335:118641.
6、Liu XJ, Hu XK, Yang H, Gui LM, Cai ZX, Qi MS, Dai CM. A Re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the Involved Mechanisms. Am J Chin Med. 2022;50(7):1739-1779.
7、Ping Y, Liu J, Wang L, Qiu H, Zhang Y.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TCM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the treatment of DM mellitus.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Mar 27;15:1308016.